張勇:百年后將大金山國防園交給國家
□通訊員 盛業蘭 涂曉捷 練紅寧 金陵晚報記者 毛蕾
在南京溧水大金山上,軍號聲聲,迷彩飛揚,參觀者、軍訓者絡繹不絕。這里既是一座國防園,又有一支預備役部隊,還是遠近聞名的國防民防消防震防“四防”基地。正是一位老兵帶著眾多退伍兵27年的耕耘,愚公移山,攻險克難,才讓這片荒山舊貌換新顏。
2014年5月,金陵晚報雙擁周刊記者專訪了江蘇省陸軍預備役某師政治部副主任、南京溧水大金山國防園總經理張勇。臨別時,這位一身迷彩服,走路生風的老兵說:“3年,3年后你們再來,一定會有更大的變化。”
如今,3年之約已到,雙擁周刊記者再次來到大金山。
走進軍旅,三件事轟動全團
“十八歲十八歲,我參軍到部隊……生命里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也不會懊悔……”再次見面,張勇的話明顯比3年前多了,神情也比之前放松了許多。
1979年11月底,18歲的張勇參軍入伍,奔赴祖國大西北的蘭州軍區某團服役。他是個勤快人,經常到炊事班幫廚,“露一手”南方菜。戰士們吃厭了的土豆,經他這個南方“廚師”打磨出“火爆土豆絲”,便成了大家愛吃的連隊特色菜。
一年之后,張勇被破格提升為班長。他當班長三年,三件事轟動全團。第一件事是舍己救人不留名。有一次他與戰友到秦嶺電廠辦事返回的山路上,發現一輛車開得歪歪扭扭,緊追慢趕,眼睜睜看著車子開下了懸崖。張勇不顧一切沿著崖壁,連爬帶吊沖到下面救人,砸開擋風玻璃把奄奄一息的司機拖了出來,再用腰帶綁到背后往上爬。爬到懸崖半腰時,一個支撐石頭突然斷掉,兩人滑下好幾米,張勇身上多處劃破出血,左臂扭傷,肌肉拉傷。但他忍痛依然向上爬。爬上公路后,攔到一輛車將傷者送往醫院,醫生說如果晚到十來分鐘可能就殘廢了。張勇和戰友啥都沒說就離開了,群眾只知道救人的是兩位解放軍。電廠團委工會、家屬多方尋找救命恩人。一年后,還是同行戰友把這事透露了出來。廠里和家屬向連隊送來了“恩人解放軍,救人不留名”的錦旗。團里給兩人各記三等功一次。
第二件事是在抗洪救災中舍生忘死。一次,洪災暴發,需要開閘放水泄洪,5月天里,前面多位戰友都因水涼和體力不支沒能打開水下閘門。緊急萬分之際,張勇喝下半碗酒,一頭鉆進水里,潛到水下十米深處,終于摸到了拉栓,頭朝下,兩腳分開,使出渾身力氣拉開鐵栓,并迅速撤離,自己也險些被水流卷走。
第三件事就是參加全師比武獲得了金牌。
退伍返鄉,建成全國首家民營國防園
1985年張勇退伍回到家鄉溧水,走進了南京農用車制造廠——就是后來曾經赫赫有名的金蛙集團。在部隊鍛煉獲得的不畏艱難敢打必勝的韌勁,讓他從普通工人直干到主抓生產的副廠長、大金山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大金山實業公司曾經擁有9個分公司,職工3000多人,固定資產1個億,成為金蛙車的主要生產基地,為全國農用車巨無霸。
“鬼子山”始終是張勇繞不過去的人生,老人講的故事總在腦海縈繞。工廠面臨改制之時,張勇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去政府機關,二是做私企老板。然而當過兵的張勇,卻選擇了重新創業的第三條路——打造大金山教育基地,提高全民國防意識。
1993年,張勇帶著妻子姜慶香和留下的戰友、員工,拿出所有的積蓄,又舉債100多萬元,登上了荊棘灌木叢生、無水無電無路的“鬼子山”……這段故事,雙擁周刊3年前的報道中已有過詳細介紹,于是雙擁周刊記者在張勇的老兵茶座里,追問起這3年來的新變化。
張勇起身走到墻上懸掛的一幅大金山地圖前。雙擁周刊記者這才發現,國防園就似一個大大的五角星。地圖上顯示出大金山36公里12條路名:6條是軍事名,6條是正能量名,都是張勇自己起的。他還準備通過征名,優化后正式確定,路牌背面則寫有毛主席名言。
張勇坦承,為了開發荒山,自己賣掉了城里的房子,總共舉債上千萬。國防園從過去開山、修路、種樹、修水壩等基礎建設轉向近年來的基本建設。近3年相繼增設了7D互動影院、VR體驗、戰場再現、四防(國防、人防、消防、震防)訓練場、軍事文化體驗園等最新高科技感知體驗項目。南京的軍功章收藏家池炳文專程向國防園轉贈了數百枚軍功章,雷鋒戰友趙明才把自己珍藏的數千幅將軍名家贊雷鋒書畫作品拿出來助力國防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引進7D影院時,張勇特別要求:“一定要有新四軍打鬼子的片子,否則就不搞。”為此,廠家為他“私人定制”了“新四軍打鬼子”的7D影片。
2014年國家設立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大金山國防園成為溧水區公祭點。201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國防園在圍繞國防教育展館近200米墻體上,用大理石石刻技術修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抗戰紀念墻。
張勇介紹說,國防園今年還要新建黨史館、人防館、雷鋒館;新建并開通國防園西大門,直線對接相距不到2公里的溧水高鐵站,方便人們前來參觀。下一步還要將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濃縮版引進來,讓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過雪山草地等場景再現。
現在大金山國防園不僅從起初的3個山頭、580畝地,擴建到現在的7個山頭、1200畝地,外加5個島,并成立了3個新單位:預備役某師教導隊四中隊、區人防應急救援大隊、東屏鎮專職消防隊。張勇在國防園建成了36公里的路,種下了30多萬棵樹,吃住行看同時保障服務2000余人,殲20、潛水艇等最先進的武器模型都與時俱進跟著亮相。大金山國防園的影響甚至走出了國門,2016年6月9日,俄羅斯少年軍校“和平之翼”夏令營來到大金山進行訓練,讓大金山與他們結了緣。
無私奉獻,百年后將國防園交給國家
對老干部、新老兵、老農民、老年人、未成年人、學生等許多群體鐵定免費,國防園的門票雖然定的是30元,卻幾乎成了“擺設”。即使是周邊預備役部隊到這里來訓練駐扎,也只收成本費。此外,他還設立了“預備役士兵訓練基金”,專門表彰獎勵那些在預備役部隊訓練中成績優異的員工。今年3月28日,省委老書記陳煥友率關工委成員再次親臨國防園,為這里掛上了“江蘇省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基地”的牌子,是對張勇的鼓勵和嘉勉,也是給他壓擔子。
2014年“八一”節,張勇把溧水的參戰老兵請到國防園座談,向老戰友們表態,再有困難就來找他,他一定會想辦法幫助解決,并承諾有遠方戰友來訪,就到大金山來接待客人。這種獨特的幫助,讓老戰友們暖在心窩里。去年八一,溧水退伍老兵100多人來大金山開班務會,形成共識要為政府分憂,把家庭安排好,孩子培養好,讓社會更好。他們還建立了戰友基金,有困難大家幫。
張勇對老戰友們也是點贊有加。他說,溧水有360多人參戰,150多人立功,10位烈士,2個英雄,黨和政府的關懷,加上老兵們的互幫互助,理解萬歲,知足滿足,不添麻煩,帶了好頭做了好樣子,參戰老兵又影響帶動著其他年輕的戰友,一起關愛烈士家庭,永做最可愛的人,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自己先富不算富,還要帶著鄉親富,關心困難群眾,幫助軍烈屬、孤寡老人和貧困學生。2016年10月,張勇夫婦出資組織山下村民到北京旅游,一些從未出過遠門的村民,回來后紛紛帶著自家土特產品上山感謝。2016年夏日一天晚上,鎮政府突然接到通知,緊急疏散安置受洪水威脅的近百名村民。張勇第一時間帶領在大金山駐訓的預備役官兵,連夜安置村民入住國防園。他發動員工,用私家車把群眾一趟一趟接上山,將老人們一一背扶進樓上房間,直忙到凌晨三點。有位當年解放溧水的老革命,和張勇成了忘年交,張勇一有機會就去看望老爺子。員工中家庭有困難的也都給予救助。
大金山的未來向何處去?2016年底,在國防園職工年終總結大會上,張勇突然宣布百年之后將國防園交給黨交給政府,之所以用“交”而不是用“捐”,張勇坦陳,自己是一個兵,永遠是黨的人,為人民服務的人,自己在黨和政府、在部隊和人民群眾的幫助下建成國防園,理所當然屬于國家和人民而不是自己個人的。2017年3月,張勇面對前來大金山進行上崗前培訓的南京市新軍轉干部們,正式對外宣布了將來把國防園交給國家的決定,并請戰友們監督。“人民養育我,黨培養了我,部隊鍛煉了我。愛黨信黨跟黨走,27年就做一件事,無怨無悔。”
27年的不忘初心,忘我堅守,大金山看中的不是錢,而是為人民服務的本色。張勇說:“我是一個退役士兵,大金山國防園近一半的員工都是退役士兵或軍屬。不是每個士兵都要來建國防園,但沒有士兵會賣掉國防園的。”張勇透露說,國防園遠期還準備安排老兵來免費養老,自己作為一個老兵時刻牢記忠誠、責任和感恩。(通訊員 盛業蘭 涂曉捷 練紅寧 金陵晚報記者 毛蕾,本組照片由國防園提供或練紅寧攝影)(原載《金陵晚報雙擁周刊》2017年7月10日242期)